所不同。它也说明了中美两种国家教育路线的适应原因不同,美国由于缺乏大政府tí gòng的科举就业,所以中小学教育放羊的同时,关注于为日后升上私立名校和获得奖学金而努力。而中国学生的目标就是高考,以便最终从政府手中,得到市场上不能轻易得到的就业机会。从后者来说,中国的中学教育与就业的关系,要较美国更密切,但是就业出路的途径,由于被大政府的资源侵占而更大程度地局限在政府手中。由此可以发现,政府消耗资源对教育和就业的影响。
由于我们假定《未来22世纪》是相对更市场经济的时代,所以判断未来22世纪的教育,将较21世纪要退潮。它表现为,欧美国家特别是美国的大福利体制退潮,中小学的义务教育退潮,并更大限度地局限于本地社区的居民,而适应后进国家的移民增加。中小学教育更接近于毕业后的就业,中学毕业生或直接对口于职业教育,或为商业化的běn kē教育作准备。中国这样的国家,不太可能在保持大政府举国体制的同时,还能保持作为“中等发达国家”的水平。中国的政府规模如果不缩小,为市场经济腾出资源的话,中国会越来越贫困,而不可能继续保持着邓改革以后的较良好的发展形势。由于我们假定中国也将更接受市场经济,因此也就等同于假定了中国政府会相对地缩小,也因此科举高考也将因为政府就业岗位的减少而相应退潮。
发达国家的就业,取决于它们福利制度的退潮,而确定能够为市场经济及其就业,腾空多少资源。这也是目前欧洲的经济环境落后于美国的原因。不发达国家的就业,取决于他们的政府是否更少地管制,政府规模及其税收是否能得到限制,以便为市场就业腾空资源。我们已经假定,后发劣势对后进国家的不良影响,因此预计后发国家也将如今天的中国和印度以及南美和非洲一样,就业困难因而劳工运动高涨。这意味着基础教育既是这些国家财政难以负担之重,本身也对就业没有太大的意义。因此它们的民众会继续保持在低教育的半文盲水平,而高等教育既昂贵又低效。
喜欢此书的读者,自会看出它的价值。它正在真实地描述,我们的今天,也是我们子孙的未来
(本章完)